民法典是什么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被称为“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,也被誉为 “市场经济的基本法”和"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",它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“法典”命名的法律。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,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。它是一部以人为本,民生至上的法律,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、公司设立,小到缴纳物业费、离婚,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。
民法典的出台及实施,意味着原来的民法通则、物权法、合同法、担保法、婚姻法、收养法、继承法、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全部废止,一些民事领域的单行法不再有效。
民法典的编纂过程
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编纂民法典的决定,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。
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,一切相关法律草案都要送交全国人大代表、法律专家,听取各方面意见,并在“中国人大网”上全文公开,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。
2017年3月15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》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。
2020年5月28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简称为“民法典”。
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。
民法典包括什么
民法典的重要性
习近平主席曾强调,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,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,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,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、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,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、财产安全、交易便利、生活幸福、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,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、实践特色、时代特色的民法典。
民法典的通过,是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节点,也是法治社会走向新时代的重要标志,而不断健全的法律制度,让我们有法可依,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、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学法用法并积极普法,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大任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!